生產校車應該是個賺錢行業。有數據顯示,目前中國有2.33億中小學生,有9000萬名學生需要乘坐校車,專用校車的市場容量應該將超過100萬輛,每年的更新規模也將達到10萬至15萬輛,專用校車也算是前景光明了。
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公告,就《校車安全技術條件》、《校車座椅系統及其車輛固定件的強度》、《幼兒校車安全技術條件》、《幼兒校車座椅系統及其車輛固定件的強度》四項國家標準公開征求社會意見。按照新校車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內容,校車的高標準導致生產校車廠家要增加兩到三成的生產成本,有企業擔心,過高的校車價格既阻礙校車的推廣普及速度,也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。如車廂地板的加厚、爬坡度的增加、校車8年的報廢年限,以及對緩速器使用的要求等等,這些并不是必須的,強制性的增加只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。
有業內人士分析,一輛公交車可以全天運營,但校車在正常8小時工作時間是封存的,只有在上下學時開動。而且送完孩子上學,回程跑的就是空車了。而且還要加上周六周日不上學,五一、國慶長假不上學,更不要說算上幾個月的寒暑假,都要花錢養著空置的校車和司機,運營成本非常高,可以說沒法盈利。而且通常校車只在早上7~8點及下午5~6點工作,問題是,在這么短的工作時間內,如何創造利潤?如何保證資金不流失或保值,能維持學校的成本?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還有待回答,而對于大多數的學校來說,校車是買得起養不起的“雞肋”。
還有一個很現實也很關鍵的問題。制造校車的標準出臺了,那么誰來負責監督每個學校都配備了專用校車呢,誰能保證每輛校車都按照規定沒有超載呢?缺乏全國性的監管體系同樣成為國內校車推廣的一大問題。中國公路協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佘振清曾表示:“目前我國校車管理存在盲區,既沒有明確的部門負責,更缺乏相關的法規來規范。目前涉及校車監管的部門看上去很多,工信部、交通部、公安部、教育部、國家安全監督管理局等,但權責不分明,好像誰都可以管,誰都可以不管。”
據了解,目前多數公辦學校沒有校車,購買或租用私人校車的主要是民辦學校。有學校校長質問,假如校車出了事故,誰為這些孩子承擔責任?
最后就是校車車型混雜,基本沒有符合國標的專業校車。據悉,不少地方的校車都以微型客車、面包車、普通公路客車和公交車輛等類型的車輛運營,甚至大量使用報廢及翻新車輛,專用校車數量很少,安全隱患很大,但是這樣的問題卻不是一紙禁令能夠解決的。
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付于武表示,中國地域差距太大,無論是經濟還是地質條件都很難統一,在全國使用統一的專用校車則更是困難。而且目前只有針對小學生的專用校車技術標準,針對幼兒以及中學生并未有相應的標準。摘自:西安日報
湖北程力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簡稱湖北程力:主導品種有灑水車、油罐車、加油車、運油車、垃圾車、吸糞車、吸污車、自卸車、半掛車、清障車、隨車吊、高空作業車、教練車、冷藏車、防爆車、散裝水泥車、化工車、消防車、汽車配件、混凝土攪拌車、牽引車、液化氣體運輸車、校車等二十大系列300多個品種車型。 |